摇号决定命运,这样的“公平”你接受吗?

近年来,小升初“摇号入学”政策在多个城市落地实施。看似在打破“拼爹拼妈”、择校热等固有现象,以随机的方式为每个孩子提供了“公平”的入学机会。然而,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,这种表面上的公平,实则是用纯粹的随机性来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路径,这种做法本身存在值得反思的深层问题。

摇号制度的初衷,是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通过抽签的方式杜绝人为干预,避免“拼关系”“走后门”等现象,表面上达到了“人人机会均等”。但这种所谓的“均等”,只是以概率代替了努力,把教育变成了一场没有规则的运气游戏。一个勤奋好学、成绩优异的孩子,可能因为没有抽中签而无缘理想学校;而一个成绩平平甚至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孩子,却可能因“手气好”轻松进入重点学校。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忽视,实质上并不是公平,而是一种新的不公。

追求公平原本是教育制度的理想目标,但如果一味强调形式上的一致性,而忽略每个孩子的天赋、努力与个性,这种公平本身就显得机械和僵化。真正的教育公平,不是让每个人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,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奔跑。每个孩子的能力、兴趣、家庭背景都不相同,如何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的命运?如果教育制度无法识别和尊重这种差异,只是一味依赖“概率”,那么所谓的公平不过是一种伪装。

更进一步说,人生从来都不是公平的。人与人之间在智力、家庭条件、成长环境等方面存在天然差异。有些人出生在书香门第,自幼享有优质资源;而另一些人则要在艰难的环境中挣扎成长。这些差异无法被摇号所抹平。以“抽签”来一刀切地分配教育资源,看似拉平了表面上的不平等,但对那些自律、努力、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孩子而言,却是一种残酷的打击。他们辛苦付出却依然要听命于运气,而那些选择“躺平”的人却可能因运气而逆袭。这种结果,不仅扭曲了教育的价值导向,也伤害了社会对奋斗与责任的基本共识。

那么,真正的公平应该是什么?我认为,公平的本质不在于“结果相同”,而在于“机会适配”。教育讲究因材施教,公平也应该是“因人施策”。制度应当在保障基本教育权益的前提下,建立起多元评价和分类培养机制,让不同类型的孩子都能获得与其能力和潜力相匹配的发展路径。比如,可以引入综合素质评价、自主招生、学区动态调整等方式,引导资源更加精准地配置,而非一味依赖抽签。

在教育领域追求真正的公平,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。但我们不能因为难,就选择简单粗暴地将命运交给概率。在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,社会和制度理应提供更有温度、更有智慧的安排,而不是退回到“听天由命”的原始逻辑中。

发布者

陈 俞飞

一直尝试于各个层面功能的开发,语言不限,平台不限。极端情况下,限制你的只有你思维。你的心有多大,你的世界就有多大。我确信它可以容的下整个世界。